为进一步推进科研工作高效开展,深化跨学科融合创新,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营造浓厚学术交流氛围,8月21日,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在院六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所内学术交流会。会议由所长曹肆林主持,生物所全体职工参加,共计17人。
会上,曹肆林所长结合当前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此次全所范围学术交流会的重要意义,既是打破课题组间壁垒、激发创新灵感的关键举措,也是凝聚发展共识、推动科研协同的重要途径。他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强化人才培养,聚焦青年成长。他强调,青年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快速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科研环境、清晰的研究方向、资深导师的指导以及个人的主动钻研,需多方协同、深度融合,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快车道”。二是,夯实团队建设,紧扣学科交叉。当前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农业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科交叉已成科研创新的重要趋势。结合院里对我所明确的“种质资源、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三大重点研究方向,全所职工需精准定位自身研究优势,找到团队协作中的适配角色,最大化发挥个人与团队的协同效能。三是活跃学术氛围,鼓励成果交流。他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既要“走出去” 学习先进经验、聆听高水平学术汇报,也要“站起来”展示自身研究成果,积极向外界传递新疆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邀请各领域专家来所交流,为科研创新注入外部活力。
随后,会议进入青年学术成果汇报环节。为充分彰显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鼓励与肯定,汇报顺序特意按年龄由小到大安排,年轻科研人员率先登台,以PPT形式依次展开汇报。汇报内容涵盖个人科研经历介绍、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展示及未来工作规划,全面且详实。因汇报覆盖全所各团队研究方向,不仅让参会人员系统了解了各团队的研究重点与进展,更激发了跨团队合作的新思路——例如,针对食用菌研究中菌棒原料来源问题,现场便提出可与“机械装备捡拾葡萄枝条、枣树枝条”项目开展合作,为解决实际科研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每位科研人员汇报结束后,现场都会进行集中点评,精准总结其研究优势与亮点,形成“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整场交流会期间,汇报人准备充分、内容扎实,与会者全神贯注、认真聆听,围绕汇报中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及潜在合作方向展开热烈提问与深入探讨,会场始终洋溢着严谨而活跃的学术氛围,充分展现了生物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蓬勃的创新活力,也让全所科研人员彼此有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
汇报结束后,曹肆林所长对此次交流会进行总结,并提出两项具体工作要求。一是在沟通组织层面,他明确全所学术交流会需形成“定期举办”机制,同时各团队内部要常态化开展交流研讨,通过高频次互动建立信任、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以思想碰撞激发团队创造力与协作效率;二是在工作形式层面,他倡导全所职工养成撰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在任务切换时及时记录已完成事项与下一步计划,借助日志帮助清空大脑、提升专注度,更关键的是通过持续反思与总结,让工作日志成为梳理工作、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工具。
最后,曹肆林所长充分肯定了生物所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全体职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此次学术交流会不仅为所内科研人员搭建了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优质平台,更有效增强了全所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生物所未来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