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评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以下简称“一师”)麦后复播食葵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现状,2025年10月18日至21日,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向日葵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鹏研究员、吕增帅助理研究员,在一师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同志的陪同下,对一师所属的一团、二团、九团、十一团、十二团、十六团等6个团场、10个连队的15块麦后复播向日葵条田进行了实地走访与深入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复播规模扩大,区域呈现集中化。2022年一师率先开展麦后复播食葵取得成功。2023年种植面积超1万亩,2024年一师复播食葵面积扩大至10万余亩,本年度一师复播向日葵面积已达18万亩,其中一团复播面积超6万亩。复播动因主要包括:一部分为7月初棉田遭受冰雹灾害后的救灾补种;另一部分则为种植户基于市场预期的自发选择。2024年该模式已有一定面积基础,且随着一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瓜子收购企业,产业链配套初步完善,仓储、收购环节得到加强。调研显示,种植大户对下年度继续开展复播向日葵的意愿普遍较强,主要基于对本年度市场收购价格的乐观预期(例如SH363品种预计收购价达13-14元/公斤)。此外,各团场复播区域呈现集中连片特点,如十一团的复播面积主要集中在7连和9连。
种植主体趋向职业化,专注度提升。调研发现,一团、二团、九团等地的复播向日葵种植户多为土地流转大户。例如,一团某种植户流转土地6000亩专种复播食葵,其上半年在库车等地从事春播向日葵种植(品种SH363,平均亩产270公斤,单价15.7元/公斤,亩产值达4239元)。十二团十一连的种植户同样来自外团(183团),在阿克苏地区进行春播向日葵并获得可观效益后,于十二团流转1700亩土地开展复播种植。这表明专业化、跨区域经营的职业种植者群体正在形成。
品种集中度高,商品性表现良好。当前一师复播向日葵品种以SH361、SH363、SH363F、三瑞377F、同辉19、同辉20为主,蒙葵33等有小面积试种。得益于种植历史较短(部分团场如十一团为首次种植)及近年来夏秋季气候相对稳定,病害发生较轻,仅在零星地块发现少量盘腐型菌核病。虫害方面,蓟马防控效果总体较好,危害主要发生在地头,田间整体控制良好,葵盘皮壳色泽与毛色等级达到优等及以上标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模式有待优化,田间表现差异需探究。调研区域复播向日葵均采用翻耕后铺膜种植,但不同品种及地块在播种行比配置上存在差异。例如,SH363品种在一团采用80:40cm宽窄行(株距57cm),十六团则采用90:30cm宽窄行(株距57cm),虽然理论种植密度一致,但田间表现在灰霉病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成因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种子市场价格混乱,成本差异显著。种植成本分析显示,种子投入是决定复播食葵成本上限的关键因素。普遍完全成本在1500-1800元/亩之间,其中200-300元的差距主要源于种子价格差异。例如,一团种植的SH363、SH361种子成本约为73元/亩(拿货价300元/袋,1.1万粒),而十六团、十一团同品种种子拿货价高达800元/袋,十二团SH361为650元/袋。同辉19、同辉20在一团、十一团的种子价格更是达到1300-1500元/袋(1.5万粒)。种子价格透明度低,影响了种植户效益的稳定性。
虫害防治成本偏高,存在过度防治现象。南疆复播食葵区普遍面临青虫、棉铃虫等虫害威胁。7月上旬棉铃虫羽化为成虫,因棉田集中防治导致虫害向向日葵田迁移,加之向日葵幼苗适口性好,此阶段为防治关键期。然而,部分种植户在药剂选择上依赖经销商推荐,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全生育期防治次数多达8-9次(均采用无人机飞防),推高了防治成本,且可能带来环境与抗药性风险。
水肥投入总量接近,但运筹分配不合理。一师复播向日葵亩均肥料投入量在60-80公斤(以80公斤居多),其中尿素30-35公斤,磷肥和钾肥各约25公斤。多数种植户参照北疆春播向日葵施肥模式,即出苗水带少量磷钾肥,至现蕾期才开始进行大水肥运筹。然而,在肥料运筹阶段,不同种植户的每次灌水配肥比例差异较大,导致田间植株在茎粗、株高等长势指标上表现不均。
籽粒灌浆质量不及春播,影响商品价值。近两年调研表明,多数复播食葵品种在一师能够安全成熟,但普遍存在千粒重低于200克、籽粒饱满度差(半仁或少半仁现象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商品葵花籽的售价和市场议价能力。
种子市场与收购体系尚不规范。作为南疆复播向日葵新兴产区,一师发展势头良好,但种子市场管理有待加强。当前主栽品种多为北疆春播使用的高抗列当品种,其抗性水平超出本地实际需求,且种子来源复杂、价格悬殊。在收购端,主要依赖内蒙、东北等地客商,除部分订单品种外(如SH363、SH361),同辉等系列品种缺乏稳定的订单合同保障,种植户产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风险较高。
三、意见与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建议师市、团场将复播向日葵作为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农增收的重要手段。针对伴随土地流转成本上升,部分大户选择“冬麦+复播食葵”全年流转模式的现象,应在保障粮食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加强宣传引导,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避免产业无序扩张。同时,需统筹规划复播向日葵与谷子、高粱、冬储菜等作物的种植比例,出台针对性指导意见。
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复播向日葵对南疆垦区而言仍属较新的种植模式,当前管理多借鉴北疆春播经验,相比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栽培技术体系尚显粗放。建议依托新疆农垦科学院向日葵育种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加大对南疆复播区的技术指导力度,通过科技培训、现场观摩、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种植与管理知识,提升种植水平。
加速适宜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当前主栽品种(如SH363、SH361)多为北疆春播中熟品种,在南疆复播条件下,虽总积温能满足,但存在前期生长快、后期灌浆期昼夜温差大导致灌浆速率慢的问题。亟需加快选育和筛选更适应南疆复播生态条件(特别是光温特性、生育期)的食葵新品种。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并集成与之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